-
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文化真正成为主角
随着文化建设的大力发展,2012年11月5日至11月7日在安庆市举办的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中,文化从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完成到主角的转变,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软实力。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秉承戏味浓、品味高、精品多的宗旨,竭力打造成一场艺术......
-
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开闭幕式首次露天举办
200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安庆市举办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本届艺术节秉承“艺术盛会,群众节日”这一主题,表现了广泛的群众性,艺术节开、闭幕式暨文艺演出均首次在露天举办,现场人数1.5万人左右。 本届艺术节突破了以往“文化搭台......
-
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一曲经济的高歌
2003年11月1日至5日,在安庆市举办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 第三届艺术节期间,安庆市向参会的中外客户推介了4个类别的招商项目,具体为重大招商项目类包括林浆一体化项目、下浒山水库项目等;各类企业的资产重组类;优势资源开发加工类,包括大......
-
程学勤 黄梅戏音乐工作者 程学勤
自幼生长在黄梅戏故乡安庆市怀宁县农村,当地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种黄梅戏团体的演出和农村中传唱的黄梅音调及丰富的民歌,给童年时代的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情感的熏陶。从此,程学勤就痴迷上了音乐,六岁时,他碰到一个瞎眼算命先生边走边拉二胡,觉得特......
-
田锡
田锡(940~1003),字表圣,嘉州洪雅(今属四川眉山市)人。生于晋高祖天福五年,卒于宋真宗咸平六年,年六十四年岁。祖籍京兆(今西安),唐末避黄巢之乱定居四川眉州洪雅(今槽渔滩镇)。田锡初名继冲后更名为锡,曾祖父、祖父均为当时洪雅之......
-
王质
王质(1135~1189)字景文,号雪山,其先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后徙兴(今湖北阳新)。年二十三游太学,与张孝祥父子交,深见器重。与九江王阮齐名。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召试馆职,为言者论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一)。......
-
王冠亚 黄梅戏剧作者 王冠亚
194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阜阳军分区文工队、安徽军区文工团、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从事文艺工作。1956年5月转业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从事表演、导演、编剧、创作组副组长,二团艺委会主任等职。1989年11月离休。1950年安徽......
-
潘璟琍筱玉琴 黄梅戏旦行演员 潘璟琍
自幼随父潘泽海学戏,6岁便登台献艺,演带“孩儿发”的幼童或“娃娃生”。父亲搭的班子“跑码头”四处飘泊,因此她从小就过惯了流浪的生活,这也给她以后塑造人物打下了基础。1947年,随父所搭丁老六的班子进安庆市,落脚“民众”班。 父亲潘泽海......
-
樊晃
樊晃,唐诗人。其名又误作樊冕、樊光、楚冕。郡望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西南湖阳镇),句容人。玄宗开元时登进士第,又中书判拔萃科。大历间,仕硖石主簿,又曾任祠部、度支员外郎。玄宗天宝中,为汀州刺史,历兵部员外郎。代宗大历时任润州刺史。诗律清......
-
桂遇秋 黄梅戏史论研究者 桂遇秋
自1950年8月参加工作起,长期在宣传、文化部门从事黄梅戏艺术、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共发表、出版了黄梅戏史论、民间文学、地方风物、党史人物等方面论文、传记、散文200余篇(册)、约三百余万字。1963年,群盖堂等社出版了他创作、改编的《......
-
-
李纲
李纲(1083-1140)字伯纪,绍武(今属福建)人。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历官太常少卿。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高宗即位初......
-
木村拓周生活给我什么我就接受什么
木村拓周,祖籍潮汕,5 岁随全家搬到了广州。估计是崇拜日本男星木村拓哉,所以给自己取了外号叫木村拓周,具体原因没问,但肯定不是因为长得像。小周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大 10 岁的姐姐和一个大 6 岁的哥哥,全都毕业于中山大学,在小周......
-
-
时白林 黄梅戏音乐工作者 时白林
195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专修班。离休前曾任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副团长,安徽省艺术研究所音舞室主任,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协理事,安徽省音协等。作曲的主要作品有电影《天仙配》、《牛郎织女》(均合作),《女驸马》、《孟姜女》等;电视......